冥想、靜心如何提升幸福感
原刊載於My Body Knows【幸福解壓】公眾號
冥想的含意與起源
冥想這個詞是從英文Meditation這個字翻譯過來的,Meditation的起源可以追溯至西元1200年的古法語,和修道院裡祈禱相關的宗教行為有密不可分的關係,通過這個方式,人能與神聯結。更早的希臘語mēdoma或medein也有深思、掌理心緒的概念,這也是為為什麼西方現在最盛行的正念冥想即是Mindfulness,它的著重點在於覺察,其實與所謂的正向思考並沒有直接關係。反而是Mediation這個字和醫藥medication同源,意味著這種心性鍛鍊法對於人的身心健康具有不可忽視的潛能。
在東方文明發展中,心性鍛鍊法的起源或許更早,無論是古印度的瑜伽、中國的道家哲學,或者是後來從印度傳至緬甸、泰國與中國的佛教,傳至中國與日本後來形成的禪宗裡,都給予打坐、坐禪 (zazen) 與內觀 (vipassana) 相當大的重要性。在西方醫療發展成熟前,亦即沒有抗生素殺菌、滅毒來延長人類壽命的時期,全地球的人們通過這些觀想或者集中精神的法門,得到特定效果與身心轉變,它曾是人類生活的一部分,並非現代社會所歸類的自主選擇性宗教的修持或玄學哲學領域的研習。在醫學發達並且對疾病治療達到重大突破後,心理學領域的專家依然願意探究冥想在人體內所引發的生化與物理變化,因為冥想帶來的「放鬆反應」對於現代人看重的醫療與健康,甚至是運動與競技而言,具有很高的價值。
由於冥想的歷史悠久且傳承多樣,法門與技巧可謂是五花八門,各自的側重點截然不同,效果自然也很多面,自1950年以來心理學研究已經發現冥想的成效需要更清晰的結構與定義,才能做出有效的結論。
入門冥想為什麼這麼難
冥想在東方文明已有悠久的歷史,但在現代華人社會裡似乎已經失去它的重要性,有趣的是,西方社會這些年對冥想非常瘋迷,美國矽谷百大企業早引入冥想到員工的工作環境與培訓中,他們對其解壓的效果與支持更好的工作表現深信不疑,甚至連知名HBO影集《矽谷》裡的互聯網公司大Boss都有一個專門指引他迷津的冥想導師。
有些人想嘗試冥想,希望通過冥想得到放鬆,卻因打坐很枯燥,身體坐不住,或者覺得自己思緒無法集中,有些人則嘗試冥想經常打瞌睡,便覺得自己不是那塊兒料,因此對冥想卻步。
入門冥想的難處其實有很具體的原因。
冥想可以被視為一種心性鍛煉法,在瑜伽裡經常使用的方式像是將注意力集中在一處不動,例如身上的脈輪能量中心,或使用梵文咒語唱頌或注視燭火等,而在佛家、道家或禪學的打坐、坐禪習練裡,會使用守住心神與氣息,或是關注身體的觀想與精神集中法。這些方式在古代能夠盛行是因為成效很快,但對於現代人來說卻很困難,主要是現代人生活的步調與環境與古時大不相同。
對一般人來說,要探究何種冥想對自身有實質的效益,首先要瞭解冥想的發展與實際修持的幾種分類,才能選擇適合自己狀態的方法來探索。
研究測試已證實冥想能讓人的腦電圖相關活動放緩,而人類的神經系統是由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系統組成,後者調控心臟速率、呼吸和其他不自主運動功能。前者則是要喚起身體對行動作準備。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研究顯示,某些類型的冥想效果來自於交感神經系統活動減少及副交感神經系統活動的增加,意即冥想造成激發活動的減低並增加了放鬆。據此可以簡單總結冥想是身心深度放鬆能夠進入的狀態,而進入這種狀態的人除了生理運作可以更健康以外,亦可以探索人類潛意識甚至無意識的局限,帶來突破的可能性。
古時候的人類一天花很多時間勞作,所以白天的時候大多是交感神經在運作,晚上則是放緩步調並休息。古人依循自然光源作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規律讓自主神經系統能夠很好地在交感與副交感模式之間切換與協調,反觀現代人除了大量仰賴人工光源,還大幅增加了每日工作的時長,工作的身體勞動占比相對於頭腦活動也明顯減少,這些都可能引發神經系統模式間切換困難,加上智慧手機大量使用,且生活環境裡到處都是閃爍的螢幕光源,刺激著人們的視覺與聽覺,誘發更多交感神經系統活動,導致放鬆和睡眠都變得困難,進入冥想狀態亦然。因此,現代人的冥想可以先從環境設置與身體資源的培養入手,這樣會比直接嘗試打坐與專注意志更有效果。
適合現代人的冥想方式可以大致分為兩類,一種是相對靜態的,比如通過音樂放鬆腦波,或者通過有豐富經驗的人以聲音引導,逐步進入身體放鬆後再開始觀想,這種對於日常作息規律且生活少有壓力與干擾源的人來說,相對容易且有一定的成效,但用腦過度且生活在吵雜擁擠環境的人,就比較適合動態式冥想,比如通過舞動、跑步、跳躍等生物能 (bioenergetics) 技巧,先行活絡身體能量,蘇醒身體感官並促進交感神經放電,自主神經模式獲得適度調節,再進入放鬆的副交感神經狀態,進入靜態冥想便會容易許多。
冥想如何提升幸福感 – 回到當下
這裡要明確區分的一個點是冥想修持探究的頭腦並非大腦,大腦掌管我們的日常生理機能與各種基礎生存反應,頭腦則是我們有意識去掌理心緒與情感狀態的運作機制,後者是無形的文明產物,它促使人類即便在生理條件不是地表最強的情況下,也能超越其他物種,創造各種舒適、便利與環境發展,卻也可能因為生理極限或資源限制帶來煩惱、競爭與問題,甚至是疾病與環境破壞。而冥想做為一個進入放鬆的管道,它可以建立起頭腦與大腦間的平衡聯結與互助交流。
冥想首先能夠緩和大腦的生理機能運作,身體便有機會成為深入內在工作的根基,因為身體總是處於當下,它感知到的一切都屬於此時此地,沒有好壞或比較,它就是「在」與「生生不息」。頭腦則完全不同,它時時刻刻在評估不同時空的情境之是非對錯,比較實體或虛擬人事物之好壞高低,算計、安排過去或未來的目標與渴求如何能達成,它永遠不會是一個滿足的狀態。放鬆的大腦與身體可以擁有並經驗安適,但緊張與忙碌的頭腦卻難以去信任、經驗幸福。冥想與靜心練習能夠培養一個容易放鬆且感到舒適的身體,久而久之頭腦便能存取身體的資源並建立空間感,即便關於煩惱、欲望與問題的思緒依然存在,也能不被其佔據吞噬,意識的臨在 (presence) 便能掌理身體與頭腦。
通過不同的冥想法門,人的身心狀態可以層層放鬆,在每個當下頭腦也能學習來到覺察 (awareness) 與觀照 (witness),這是鬆綁頭腦裡對各種信念的依賴與認同的第一步,接著便有可能逐步解除對制約或任何局限的認同,當頭腦能跳脫限制與評判,一個人便會感受到自由與擴張的無限可能,自然能經常處於喜悅與幸福的狀態。
作者介紹:
Revati,能量教練
19年的冥想經驗
過去10年經常為國際冥想與能量導師翻譯線下培訓課程
鑽研現代心理占星、東西方神秘學、脈輪色彩能量學、
內在孩童與原生動力心理學、胚胎與圍產期心理學
她能綜合不同情境發生的冥想經驗歸納出幾種容易嘗試的要點
針對不同的人設計合適的身體與能量工作
配合冥想與靜心練習,提升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