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修行不能靠技術

我不太認為有一類屬於「技術性」的課程可以真正被列在我想討論的類別裡,不管是關於療愈他人、解讀命運或是改變外在世界的一些方法。因為其實之中的一大部份人,未必能夠真正開始進入自己的修行道途,我不太愛用「自我成長」這個字眼,因為修行並不是為了將一個低階版本的自己變成一個高階版本,而是要剝開那些遮蓋住你生命本質的種種外殼,活出真正的自己。這不是低階高階的問題,而是幻象與真實的對比。

原刊載於My Body Knows【幸福解壓】公眾號

在身心靈圈那麼多年,上了不少課程,也看過不少圈子裡的人,我大概可以總結出一個簡略的路徑。

我不太認為有一類屬於「技術性」的課程可以真正被列在我想討論的類別裡,不管是關於療愈他人、解讀命運或是改變外在世界的一些方法。因為其實之中的一大部份人,未必能夠真正開始進入自己的修行道途,我不太愛用「自我成長」這個字眼,因為修行並不是為了將一個低階版本的自己變成一個高階版本,而是要剝開那些遮蓋住你生命本質的種種外殼,活出真正的自己。這不是低階高階的問題,而是幻象與真實的對比。

為什麼那些課程不太能真正列在我想討論的類別呢?因為它們完全可以停在表面的技術上,不用深入去探索自己也能夠學會,特別是那些給你一個理論、一套系統、一組信念的東西,而這些屬於頭腦的知識吸收得越多,也會越偏離事物的本質。但我同時也同意,在之中的有些人,在學習過程的頭腦階段之後,因為個人獨特的生命經驗,可能會進一步觸及自我蛻變的修行之路,這通常能夠深化甚至超越原本那些「技術性」的東西,而慢慢產生質變。

回到正題,大部份會開始走上修行之路的人,出發點通常是為了「離苦得樂」,從這個成語中就可以看出重點在「情緒」,而情緒的問題又主要體現在「壓抑」這兩個字。

我們都生活在一個滿滿制約的世界,所以壓抑是常態,常態到甚至沒有辦法意識到這一點,所以很多身心靈團體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學會去「感受」。感受的方法有很多,例如連結身體、書寫、繪畫、舞蹈、能量感知等等,基本上是用繞過頭腦的方法來找回感受。

能夠辨認和感受情緒之後,解放的第一步就是要學習表達和釋放,而核心是要先接受自己有情緒這件事,而且要能夠允許它。通常這無可避免地會碰觸到一些社會禁忌或人際關係,所以它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比如說某一些TC派系,著重在認識自己的杏欲,並鼓勵學員去做各種嘗試以面對恐懼、打破性制約,就是一種針對壓抑的釋放,同時在這麼做勢必要面對禁忌或批評的同時,能夠找到一條詮釋的路徑,來處理自己的罪惡感或是外在道德壓力。

在這個釋放壓抑的階段,很重要的部份是學習「如何說是」以及「如何說不」,學習如何從內在長出力量,去為自己爭取「要什麼」以及「不要什麼」。但解放只是最初的一步,即使是很大的一步。

這也是為什麼過去一些O門徒經常被社會認為跟魂淡沒兩樣,因為他/她們認識到「壓抑」,學習了「釋放」,然後就停在那裡,持續把各種情緒都肆無忌憚地亂丟到別人身上,這件事目前大概可以算是顯學了,也就是所謂「被討厭的勇氣」。

可是這樣真的很魂淡嗎?不重要。重要的是這樣很可惜。一個真正的求道者並不會滿足於這樣的答案,他/她勢必會繼續追問,這些情緒的來源是什麼?為什麼我會想要這些而不想要那些?

深入探索下去,答案不外乎是過去的某些生命經驗和因此而產生執著的信念。信念的根源或許是非頭腦的,甚至大多是無意識的,但信念的本身則完全是頭腦的,所以信念是很難處理的一個東西,它必須被脫落,但不是以頭腦的方式。

這幾年很多課程是關於信念的清理或重置,但對我來說,只要途徑是頭腦的,那這些方法的本質只是用新的信念去覆蓋舊的信念而已,是一種自我催眠,也許新的信念可以讓你的生活過得比較開心順遂,但它並沒有直面和接納個人的複雜生命經驗,也不是真正的消融,而是擁有一種消融的表像。

在脫落信念的階段,問題已經不再是「我要什麼」、「我不要什麼」了,很明顯吧?因為這些都是來自信念。信念既然來自個人內在模式,那麼便與外在世界無關,而是你如何詮釋外在世界,這個詮釋又如何共振或勾動你內在的匱乏或信念衝突。

有趣的是,到這個階段,一開始的出發點「離苦得樂」,此時通常也已經不太重要了,因為苦與樂只是一體的兩面,都來自信念,都無可避免地會產生執著。如果外在世界的人事物在你之中找不到任何鉤子可以鉤,自然也就不會有什麼是要去抓取或回避的了。

我其實覺得O有時候在談論成道後的狂喜,只是一種拿來忽悠人的東西,用你「離苦得樂」的動力引誘你走上靜心的道途。

在這個階段還有一件非常需要警覺的事,那就是信念脫落後不再與外在事件共振的無情緒狀態,有時候也只是一個頭腦高明的騙局,特別是信念的脫落過程如果是透過頭腦的「理解」而達成,那它會非常隱微地推測出「應該」有的狀態,於是就有可能回到一種更加無意識的「壓抑」。

這篇文其實只是一個概括,講得非常簡略,跳過了許多細節和過程,以及在過程中會遇到的種種狀態,這篇文的用意只是為了給自己和道路上的同行者一點提醒和方向。更遠,繼續走得更遠,不要停在頭腦讓你以為的終點,永遠保持對頭腦的警覺,最終的真實藏在層層的終點之下。

臺灣「庫瑪TC能量按摩靜心工作坊」創辦人,心理學碩士畢業,曾任心理諮詢工作。先後師承來自義大利Tantra Life的Radha(若妲)以及來自巴西Osheanic國際TC靜心村的Homa & Mukto學習TC,並已連續多年在Homa & Mukto的正式訓練課(含巴西、泰國清邁、印尼巴厘島等地)及團體工作坊中擔任首席助教,並曾任巴西Osheanic International國際TC靜心村的TC治療師。

revatispace@gmail.com
revatispac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