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普與艾梅柏:由愛生恨的關係
原刊載於My Body Knows【幸福解壓】公眾號
浪費時間在爭鬥不如去瞭解
愛本身是盲目的;靜心會給予它眼睛,靜心會給予它悟性。而一旦你們的愛情同時具有愛與靜心,你們便成了旅途中的伴侶。於是那不再是夫妻間一種普通的關係。它變成了探索生命之奧秘這條道路上的朋友。
單獨一個男人,或單獨一個女人會覺得這條旅途非常的乏味,非常的漫長,就如同他們以前所感覺到的一樣:由於看到了這種持續的衝突,所有的宗教都規定,凡是要去尋求真理的人都應該捨棄對方——和尚必須獨身,尼姑必須獨身。但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究竟有多少和尚多少尼姑修成道了呢?你甚至數不滿十個手指。千百萬個和尚與尼姑信奉各種宗教——佛教、印度教、基督教、伊斯蘭教——最終又怎樣呢?
這條道路並不漫長,目標也並不遙遠。但是,即便是上鄰居家,你也需要用兩條腿走路。只用一條腿跳躍,你能走多遠呢?
我要介紹一種全新的觀點,那就是男人與女人同處於一種深厚的情誼,同處於一種愛與靜心的關係,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那樣他們便可以在任何他們希望的時候達到目標。因為目標並不在你的體外,它是旋風的中心,它在你的靈魂深處。但是,只有當你們成為一個整體的時候,你們才能夠發現它,而缺了對方,你們便不可能成為一個整體。男人與女人是同一個整體的兩個部份。
所以與其將時間浪費在互相的爭鬥上,還不如努力去瞭解對方。設身處地地為對方著想,試著用男人的眼光去看,試著用女人的眼光去看。四隻眼睛總比兩隻眼睛強得多——你可以看到一個全景;四面八方盡收你的眼底。
但有一件事必須記住:那就是,沒有靜心,愛註定會失敗;它不可能成功。你可以假裝,你可以矇騙別人,但你欺騙不了你自己。你清楚地知道你所得到的所有愛的承諾都不會兌現。
只有借助靜心,愛才會具有新的色彩,新的音樂,新的歌唱,新的舞蹈——因為靜心給予你一種悟性,讓你去領會兩極的對立性,而正是在這種領悟的過程中,衝突消失了。
世上一切衝突都是由於誤解所致。你說某件事,你妻子卻理解成另一回事。你妻子說了某樣東西,你卻理解成別的東西。
我曾經見到過共同生活了三四十年的夫妻;但他們似乎仍像第一天在一起時那樣的不成熟。仍然是相同的抱怨:「她不理解我所說的。」共同生活了四十年,你卻沒能找出某種讓你妻子正確理解你,從而你能正確理解她的辦法。
我認為除了靜心之外沒有別的出路,因為靜心可以帶給你寧靜和覺知的品質,讓你成為一名耐心的聽眾,讓你具有設身處地為人著想的度量。
沒有一件事是不可能的,但我們應該對症下藥。我想提醒你們的是,藥物 (Medicine)一詞與靜心(Meditation) 一詞源自於同一個詞根。藥物治療你的身體,靜心治療你的靈魂;藥物醫治你物質的部份,靜心醫治你精神的部份。
人們生活在一起,而他們的精神卻滿是創傷;由此,小事情很容易傷害到他們。人們互不理解地生活著。所以,他們做的每一件事都將以災難告終。
如果你愛一個男人,那麼靜心將是你所能給予他的最好的禮物。如果你愛上一個女人,那麼世界上最大的鑽石,英國王室收藏的著名印度大金剛鑽,便算不得什麼;靜心將會是一種珍貴得多的禮物——它會使你的生活成為一種全然的幸福。
~巴關
由愛生恨的關係
轟動全球的強尼德普 (Johnny Depp) 與前妻艾梅柏 (Amber Heard) 的世紀誹謗案終於結束,背了六年家暴男黑鍋的德普勝訴,但在判決宣告之前,全世界還有許多女性主義者堅信艾梅柏是受害者,認為德普的粉絲是腦殘粉,不願意相信德普律師團請來的證人證詞,包括1、德普姊姊聲明弟弟從小受到母親施暴陰影影響,不可能對女人動手;2、德普超低調前女友超模凱特摩斯首次工作外曝光私生活,為德普從未對她施暴作證;3、德普親友作證艾梅柏屢次對德普施暴。
這個法庭實況轉播的誹謗與家暴反轉案非常耐人尋味,我覺得特別值得關注的點是全球一致的兩性對立以及家暴、女權等主題被嚴重消費的社會現象。性這件事被媒體大眾消費並不讓人意外,然而家暴這件事被消費到這種程度倒是人類文明發展以來頭一遭。艾梅柏先是以「家暴受害者」代言人自居,被證實她才是家暴中的施暴者且德普為此入院治療後,多項證據亦被發現造假,後又以女權倒退、女性公開發聲的言論自由權岌岌可危的言論,再次煽動兩性對立,這一招雖然惡毒但非常有效,讓那些女權主義者仍義憤填膺地支持艾梅柏上訴。然而實際經歷過性侵或家暴的人,無論男女,才真正明白創傷後應激障礙 (PTSD) 對他們一生的影響–絕大多數的受害者是無法詳細描述被施暴的經過,更遑論向大眾公開闡述細節,大概率的情況是有施暴傾向的人,才會沈醉於暴力的過程。那些真正經歷過性侵與家暴的女性或男性,都在大眾和媒體嘲弄整個案件的過程中受到了二次傷害。
承受了六年因家暴男標籤被網暴的德普,在面對艾梅柏的男律師詢問:「你承認你的體型比艾梅柏高大許多嗎?」他回答:「我不會這樣看。」的片段在網路上瘋傳,顯示多數人並不關心他曾是在母親暴力下長大的孩子、現在還是兩個青少年的父親,他的孩子們每天都要看到網上拉采父親的言論,還有惡搞父親私生活內容的段子跟視頻。值得深思的是,大眾與媒體肆無忌憚地吸允著施暴者與受害者之間攻防的戰鬥能量,是否是在藉此宣洩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無法表達的情緒。
按照德普勝訴後的發文判斷,若不是因為自己的兩個小孩,他很可能難以找到對抗暴力女性的力量去公開自己的私生活。當今社會難道只允許女性受害者發聲?這難道不是建立在「女性天生是弱者」的制約上嗎?德普先是被對自己屢次施暴的前妻公然誹謗,經歷數年的群眾撻伐後,要揭露自己由愛生恨的親密關係(證物中有錄音指出艾梅柏多次情緒失控要求愛人的回應,以及德普在關係破裂後曾說過再也不會看艾梅柏一眼)方能證明清白,而社會默認的「男性要堅強」信念,讓這種情況下男性發聲維權要比女性更艱難。
艾梅柏與她的律師之所以能大方地消費女權與家暴,正是因為多數女性仍為價值感低落的負面情緒所困,且兩性對立的狀態依然存在於當今社會,媒體樂於消費這類議題,群眾也欣然買單,樂於被剝削,然而真正去改變兩性關係的作為卻很少。我認為真正對社會有益的性教育,是以人為本的自然教育,讓男性與女性都能在社會賦予的傳統角色和人設之外,真正地看見自己與對方,彼此給予空間與尊重,方能在和諧與愛中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