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億美元的英美版熙妃與愛新覺羅汪
原刊載於My Body Knows【幸福解壓】公眾號
王室鬧劇是國際票房保證
雖然我已經說過幾次不想在寫汪小菲與大S兩家人的事情,但Netflix的Harry & Meghan紀錄片轟動上映,讓人不難發現哈利王子的妻子梅根,套路與蘭姐簡直不要太像!果然宮鬥劇不是只在國內火,老外也好這一口。這也明確顯示親密關係與家庭教育的挑戰不分膚色與國籍,是人都要面對。
三年疫情期間,群眾鎖在家裡,焦慮需要有八卦的瓜來撫平,而海峽兩岸有徐汪兩家的未成年人受到父母與家庭相關人的隱私不斷被曝光與指指點點危害,英美跨海也有梅根牽手哈利王子用紀錄片像全世界哭訴英國皇室對他們的「罷淩」,前者成功賣了熟女/離婚女的真愛夢、鑽戒和麻辣鍋、酸辣粉,高額獲利入袋,後者光是紀錄片酬勞就一億美金,更有市場傳聞梅根意在參選2024年的美國總統。
姑且不論梅根想從政的消息可信度,張蘭與梅根對群眾的情緒把控能力確實登峰造極,非常善用弱勢與努力的平民女性不敵特權的戲劇故事,汪小菲與哈利王子對女明星們的戀愛腦也很相似,兩人「男人真命苦」的人設也十分穩妥,而大S雖然沒有像梅根那樣一直不斷訴諸媒體追討前夫、前親家對孩子的養育義務,但帶著新丈夫營業必然會獲得媒體關注,前夫的脾氣最終鬧上法院也並非不可預期。這些行為背後的情緒動機是什麼?未成年人的健全成長環境是否有被納入考量?
我能夠理解群眾喜歡看有錢人痛苦和女明星耍婊,畢竟這樣沒有錢的人才能夠安撫自己:那些有錢的人私底下也過得很不堪,而所謂外型不出眾或者被嫌棄過的女性可以相信,漂亮的女人都像華妃說的那樣:賤人就是腳勤。這些王室的瓜讓大家獲得巨大的心理安慰,但真值得付出幾個家庭與孩子破碎與不健全成長的代價嗎?
原生家庭 vs. 親密關係
原生家庭會影響一個人的性格與價值觀,自然會形塑這個人與他人建立關係的方式,也必然影響他的伴侶選擇與親密關係模式,我先不細說哈利王子整個家族血脈的印記或業力,他與「外國」、「平民」、「有色人種」、「已離婚女性」梅根的結合是他重建個體化自我認知與標籤的一大步,但他真的從這樣的反叛當中獨立了嗎?
哈利跟很多在權勢家庭長大的子孫一樣有他的價值感與身份認同創傷,因為他在哥哥面前與王室順位安排下感到弱勢,潛意識推動他選擇了一個「所謂的弱勢族群」梅根為伴侶,但這種愛情的選擇只是暫時,一對夫妻要長遠經營一個家庭需要真正看見彼此,看見那些可以超越原生家庭的東西,比如愛、尊嚴、相互尊重與相互理解、比如雙向良性溝通,他們才有辦法去教育他們的孩子成為心智健全的人。
現在梅根帶著哈利去情緒勒索英國王室與大眾,對孩子來說並不是最佳的示範。有力量的父母不需要扮演弱者,這等於從小就教孩子如何運用自己的弱勢標籤來汲取最大的物質利益,然而這樣做付出的代價是親情與家庭陪伴,我所謂的親情不是指名義上的親情,而且真實意義上跟叔叔威廉、阿姨凱特、爺爺查理、後婆婆卡蜜拉,當然還有最慈愛但是已經不在的女王伊莉莎白。
梅根在為人父母的教養與成年人素質方面確實匱乏,哈利也像個孩子,難以想像女王是操著什麼樣的心離世,對於兩個遠在他鄉的孫兒又是怎樣的心情。